
李晓欣与她的爱心妈妈郑海燕老师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光明 文/图
今年13岁的深圳女孩李晓欣,是一名盲童,从小就看不到世界,但在近期北京举行的“中日韩国际青少年艺术展示活动歌唱大赛”中,她和国内外健全孩子比赛才艺,获得了金奖。近日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她已经获得邀请今年年底前代表中国少年去韩国参加歌唱比赛。
李晓欣的爷爷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惠东移居当时的宝安县种田,她的爸爸则在深圳某村股份公司收水电费,谁也没有想到,家里飞出了热爱唱歌的“金凤凰”,这一切,源于她特殊的音乐天赋,也因为发现她的“伯乐”梅林中学教师郑海燕。
李晓欣演唱的原创歌曲《眼中》,目前已经拍摄成MV。这首MV在互联网上流传,有网友跟帖评论说,“一个13岁的盲童有这样的表现,太不简单了”。
通过摸脸的方式来练习发声
“我爱光明,渴望春天的一片绿茵;我爱生活……”这是李晓欣于2011年8月在北京第七届中日韩国际青少年艺术展示活动总决赛中演唱的一首原创歌曲《天使的翅膀》,演唱完毕,一直严肃庄重的评委老师们禁不住鼓起掌来,这在比赛当中实属罕见。她们的确被李晓欣的歌喉和真诚打动了,主评委、著名表演艺术家于黛琴老师眼含泪花,频频点头,以示对李晓欣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激动。
该比赛是一项大型比赛,由中国青少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在决赛中,李晓欣是唯一的残障人士,但她却获得了全场最高9.888分,赢得金奖。
这个结果,连李晓欣的老师、深圳知名声乐教育家郑海燕都感到意外,“在音色、节奏把握方面,她不如别人,另外她无法用肢体语言去表达。我想她能够获得最高奖,是因为她唱出了一个盲童的心声。”
李晓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李晓欣的妈妈邓葵有告诉记者,李晓欣是一个早产儿,生下来才两斤多重,发现眼睛的病情后,因为治疗的延误,孩子永远失去了光明。
虽然李晓欣的眼睛看不见,但是她很爱音乐,妈妈买很多的儿歌碟给她听。她从小就对声音特别敏感,因为看不见,只能通过摸脸的方式来练习发声,通过一遍一遍听讲课录音来学习钢琴,在她五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跟随碟片唱歌。她不仅会唱歌,普通话也很标准,虽然她是广东本地人,但是她的普通话几乎没带广东话口音。
大爱给了她一对歌唱的翅膀
2005年,李晓欣的妈妈在布吉找到了一所好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自从她来到这个学校,她喜欢唱歌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她经常参加演出,每次在舞台上,观众们都说:“好棒啊。”每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心里非常高兴。
2007年,她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深圳声乐教育家郑海燕老师。郑海燕告诉记者,发现李晓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4年前,我想组织一支残疾人合唱队,找到了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向我推荐了3个比较有音乐基础的小朋友,其中就有她。”
郑海燕用“咽音练习法”来教晓欣学习声乐。她认为,李晓欣很有音乐天分:“她对声音很有感觉,声线很好。更重要的是,她唱歌的时候,身体和意念都很放松,不管是进录音棚还是在台上比赛,都不会焦虑、胆怯。这可能是跟她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心灵平静有关系。”郑海燕专门找人给她创作了两首描写残疾人心声的歌曲《眼中》和《天使的翅膀》。
李晓欣还学习了钢琴和竖笛,通过了钢琴6级考试。她是如何跟着老师学钢琴的?李晓欣告诉记者,“老师弹一个声音出来,告诉我琴键的位置,我就反复记。”每节钢琴课,邓葵有都要跟过去做录音,带回来之后一遍一遍放给李晓欣听,一遍遍练。
郑海燕义务教李晓欣系统地声乐知识和科学练声方法,风雨无阻好几年,通过学习咽音练声法,李晓欣的嗓音比原来更加通透响亮,歌唱技巧大大提高,她从过去只能演唱简单的少儿歌曲转变到少年、甚至成年人演唱的有一定难度的歌曲上来了。
郑海燕说,比起普通人,李晓欣学习音乐困难得多,“比如发音时,嘴巴要张到多大,舌头要伸到什么程度,别人一看就明白,而她只能通过用手摸到嘴巴张大时露出几颗牙齿来感觉,但她非常努力。”
李晓欣说,除了亲人给了她许多帮助外,她特别感谢那些帮助她的老师和义工。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热烈地歌唱着,热烈地渴望着,热烈地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是她们的大爱、是音乐给了我一对歌唱的翅膀,那是天使的翅膀,让我的世界一片光明”
除了唱歌好之外,晓欣在电脑读屏软件的帮助下,还能写一手好文章。郑海燕希望晓欣以后能自己作曲作词:“写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心声。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唱歌有感情,她能很快进入到自己的感受中,这是她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